无数的伙伴们还不知道倔蜜獾有哪些方式获取,现如今就给大家们提供了倔蜜獾获取的超一流方案。小喵当家的倔蜜獾是回忆里和恬静。
小喵当家里边,获取倔蜜獾的秘诀为走入金镖州探索到信天酒翁然后去领取任务,之后来到扇驹桥找寻到倔蜜獾的脚印,紧接着鬼界寻找纱厂,与纱厂的虎天福附冰随之才能做足迹,暴锤到位之后获取倔蜜獾。
小喵当家获取倔蜜獾的办法
一 、首先家人们可以步入金镖州,查找信天酒翁,得到对位使命。
二 、前去石竹峰,才能做倔蜜獾的剧情。
三 、来到扇驹桥寻访了少部分倔蜜獾的一点痕迹。
1 、在泥湾霸岩下面。
2 、在蛇道赤池前面。
3 、在天道瓜田入口。
4 、在盐泉净地转角处。
5 、在岭东摩洞门口。
6 、在汴河太山弯角。
7 、在禾山园田上边。
四 、寻找到倔蜜獾的血印,然后鬼界查找纱厂,同纱厂的虎天福拜见。
平头哥蜜獾真的是无敌的吗?
平头哥蜜獾当然不是无敌的,在非洲,一头普通的花豹分分钟就能教它做“獾”。那么,为什么有许多的小伙伴会认为平头哥蜜獾是无敌的存在呢?下面我们就详细的说下蜜獾的“过人之处”以及真实的“平头哥”。
蜜獾真的是被人们妖魔化了的一种动物,实际上,他们只是非洲稀树草原上生活着的一种小型兽类,有着自己的生态位,也被很多种动物捕食,也和很多种动物竞争。
但是为什么它会给人们非常强悍且骁勇善战的印象呢?实际上,人们对于野生动物的世界,了解最多的就是非洲的热带稀树草原了,原因很简单,这里视野开阔,可以看到动物们的行踪,并且这里的动物也非常多,正是由于人们对这里的观察和记录很多,才让人们越来越了解这里,这里的更多不同于我们寻常认知的故事也被我们发现。
比如非洲的狮子会会捕食角马,但是遇到落单的没有群体的雄狮,成群的角马会对雄狮主动发起进攻并迅速致其余死地,这和我们传统认知中的狮子吃食草动物的关系正好相反,但这就是真实的情况,不同物种间存在着竞争关系,角马的行为也是为了自己能获得更多生存机会而选择的。
非洲稀树草原,动物多,捕食者多,竞争激烈,所以,只有强者才能生存下来,所以,这里的被捕食者也有比较强的反击能力,反捕食策略中,一部分动物选择了躲藏,这样的情况多出现在森林环境中,因为这样的环境更适合躲藏,选择这种策略成活率更高。还有一些动物选择了逃跑,通过奔跑速度反捕食。再有一类动物,选择了通过反击保护自己,蜜獾这种动物,跑的不快,又由于生活环境难于隐蔽,所以只有通过反击来保护自己。
蜜獾的智商有多少
“平头哥”蜜獾是出了名的网红动物,其勇猛无畏的个性早已深入人心,一些野生动物摄影作品显示,它们敢和花豹甚至狮群硬碰硬。这种动物虽然非常凶猛善战,但受限于其体型,能杀死并吃掉它的猛兽还是不少的。那么,”平头哥”的天敌有哪些呢?
胡狼和蜜獾是一对冤家
在卡拉哈迪跨界公园(位于南非和博茨瓦纳交界处的一个野生动物保护区),蜜獾专家贝格等人对蜜獾和该地其他食肉目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,他们把公园的20种食肉动物按照体重分成三个级别:小于1千克是小型,1-12千克为中型,大于12千克的属于大型。
这样的话,蜜獾(雌性平均6.2千克,雄性平均9.2千克)就被归类到中型食肉动物,而和蜜獾差不多大的黑背胡狼也属于中型这个级别。
大型食肉动物中除了棕鬣狗和猎豹之外,都捕食过成年蜜獾和小蜜獾。而中型的黑背胡狼虽然没有捕食成年蜜獾的记录,但会捕杀小蜜獾。
专家发现小型食肉目只能作为蜜獾的猎物,而中型食肉目中,唯有黑背胡狼能对蜜獾造成威胁,有三次捕食小蜜獾的记录。黑背胡狼对蜜獾幼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威胁,有四次,母蜜獾(窝里有不到一个月大的幼崽)被观察到气势汹汹地把胡狼驱赶到离窝80-100米远的地方。
母蜜獾的激动并非没有缘由,四次事件中有两次,胡狼趁着母蜜獾在离窝10米处觅食的时候,把头和肩探入蜜獾的窝中,试图把里面的幼年蜜獾掏出来吃掉。
其他地区的胡狼也捕食过小蜜獾,学者约菲1993年指出,尼日尔北部两只金背胡狼杀了一只蜜獾幼崽。
大型食肉兽是蜜獾最主要的捕食者
大型食肉目中,狮子和豹子都捕杀过蜜獾,斑鬣狗可能也捕杀过。在被杀的七只成年公蜜獾中,其中三只根据现场狮子的脚印和蜜獾头骨上的穿刺伤来看,显然是狮子干的。被杀的母蜜獾中,一只确认被豹子所杀,两只根据足迹和咬痕判断是死于大型掠食者。三只幼崽被大型掠食者杀死,其中两次是母蜜獾和幼崽都被杀掉。
卡拉哈迪猎豹和蜜獾之间没有什么互动,不过在南非的林波波省,瑞托拉克2005年报道过一个猎豹尝试捕食亚成年蜜獾的例子。
上图中母狮咬着小蜜獾,一般的动物此时必定无力回天,但蜜獾不同,实际上小蜜獾之后挣脱了母狮的控制,继续为自己的生存和狮群战斗着。
和给大众留下的印象不同,蜜獾并非天不怕地不怕的愣头青,它们会尽可能避免和大型掠食者遭遇。专家发现,蜜獾在七次猛嗅草地上的新鲜足迹气味后(四次为狮子,一次豹子以及两次斑鬣狗),都无一例外地改变了行进方向。其中有一次,一只公蜜獾在闻过狮子的脚印后,受惊似的飞快跑进附近的一个洞穴,躲到第二天才出来。
学者Enhle Kheswa等人2018年的文章指出,在南非伊西曼格利索湿地公园,豹子的存在对蜜獾的出现率产生了负面影响,表明蜜獾在积极避开与豹的遭遇。Enhle分析,这可能是种间捕食或竞争的结果,即蜜獾通过减少在豹子出没之地活动,以避免与这种潜在捕食者发生遭遇。
蜜獾为什么敢和大型食肉兽”横”?
很多影像资料证明了,当避无可避时,蜜獾面对大型掠食者的反应倾向于战斗而非逃走,专家在卡拉哈迪的科考也印证了这点。蜜獾在近距离下防御掠食者的手段主要包括:发出威胁性的尖厉叫声,竖起毛发,从肛门的臭腺释放出刺激性气味以及向掠食者急速猛冲。这种防御被观察到两次成功地阻止了豹子,对狮子和斑鬣狗各成功一次。
在与斑鬣狗的互动中,蜜獾一开始是一动不动地平躺在草地上,同时嗅着三只鬣狗的气味,当斑鬣狗离它只有2-3米时,蜜獾起身冲向鬣狗并尖叫着释放气味,接着就跑掉了,鬣狗并没有尝试追捕蜜獾。其他学者也在蜜獾与斑鬣狗 、棕鬣狗的互动中观察到类似的情况。
对于为何蜜獾能这么”横”,专家也在身体结构上给出了解释:蜜獾那厚而松散的皮肤往往令掠食者难以结结实实地咬住,这使得它在被咬的同时能够扭过身子反咬攻击者。
在专家的科考调查中,有一个例子足以支持这种说法,一只母豹在和一只6千克重的蜜獾搏斗时,花了长达52分钟才最终锁住蜜獾的喉咙并杀死了它。此外,学者劳滕巴赫和沃斯特在2003年也报道过,六只狮子花了15分钟才杀了一只蜜獾。由此可见,蜜獾的皮肤赋予了它极强的防御力,要是换做一般的动物,早被狮子豹子锁喉杀了。
母豹想捕食小蜜獾,被闻讯赶来的母蜜獾赶跑
大型爬虫和狒狒偶尔击杀蜜獾
古人云:善泳者溺,善骑者堕,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。这句话在蜜獾身上也应验过,我们知道,蜜獾喜欢捕食各种无毒和有毒的蛇,甚至有时体型庞大的非洲岩蟒也难免沦为它的盘中餐,擅长捕捉蛇类可以说是蜜獾的标签之一了。但有这么一次,蜜獾在和蟒蛇战斗时出了岔子。
据比勒陀利乌斯1989年报道,一只蜜獾在和一条巨蟒鏖战超过6小时后,最终战败被杀。所以尽管蛇类在科考资料和新闻中频繁被蜜獾捕食,但岩蟒好歹也为蛇类挽回了一次颜面,成为记载中为数不多的杀过蜜獾的几种动物之一。
非洲另一种巨型爬行类,同时也是非洲最大的爬行类 、河流中的霸主——尼罗鳄,可一点不给我们平头哥面子。根据图片新闻,尼罗鳄捕杀过两次蜜獾。其中一次为去年,摄影师希拉格罗贝拉尔在南非克鲁格国家公园拍到了一条尼罗鳄,令人惊奇的是,鳄鱼的嘴里叼着一只蜜獾尸体,考虑到尸体比较新鲜,很可能是鳄鱼捕杀了这只蜜獾。
只见鳄鱼不停地摆头甩动蜜獾,此举是想撕裂蜜獾的身体以便吞下。可是在长达一个小时的尝试过后,鳄鱼仍未能如愿撕碎猎物,无奈之下,鳄鱼把蜜獾带到岸上,可能是想试试在陆地上撕开蜜獾。这个例子又一次证明了蜜獾毛皮的坚韧异常,要知道,一般的有蹄类或是小河马,鳄鱼靠这招甩头是能够撕裂的。

作为一种机会主义掠食者,蜜獾有时也朝幼年狒狒下手,但狒狒绝对算得上最不容小觑的猎物之一。早期灵长类动物学家路易基·弗萨蒂曾经记录过这样一次事件:蜜獾在试图捕食小狒狒时,被一只成年雄性阿拉伯狒狒杀死了。
蜜獾绝不是狒狒刀下的唯一亡魂,据学者Cowlishaw1994年总结,狒狒在11次针对豹子的反击中4次杀死了豹子,这样一看蜜獾死的也不算冤了。
蜜獾没有严重的敌害
尽管拥有狮子豹子这样的大型食肉目毫无疑问具备杀死蜜獾的能力,但它们捕食蜜獾的事例总的来说是非常罕见的。学者艾洛夫于1984年发文指出,根据他在1970年7月-1983年1月期间对卡拉哈迪大羚羊国家公园狮子食谱的调查,狮子在研究期间只杀过一只蜜獾,仅占全部猎物的1%,而且并没有吃掉蜜獾。
八只亚成年狮子花了20分钟杀死一只未成年蜜獾
根据学者皮纳尔的学术报告,研究者分别在1936-46年和1954-66年两段时期对南非克鲁格国家公园各种掠食者的食性进行了调查。皮纳尔指出,在狮子全部25846只猎物中只有2个是蜜獾,而在非洲野犬4133只猎物中蜜獾仅出现一次,考虑到蜜獾在该地区并不少见,这个捕食比例可以说是极低了。
2005年,学者海沃德等人总结了来自13个国家25个保护区的豹子食性资料,结果显示,豹子对蜜獾的雅各布斯指数为﹣1。雅各布斯指数很大程度上能体现掠食者对某种猎物的选择倾向,﹢1表示对该种猎物存在最大偏好,即非常喜欢这种猎物,﹣1则意味着对该动物是最大负选择,可以说几乎不会选择捕食它。因此,我们可以得出结论,豹子是极少把蜜獾当做猎物的。
蜜獾力战非洲野犬
实际上,由于掠食者很少对蜜獾下手,有的大型掠食者甚至演化出了一种提高幼崽存活率的策略——模拟蜜獾的皮毛颜色。1976年,猎豹行为和生态学专家兰德尔·伊顿提出了一种现象,从猎豹出生直到两个半月大,一直在模仿蜜獾的毛色,即像蜜獾那样躯干上部呈银灰色或近乎白色,下部分则为黑色,他认为这是小猎豹对蜜獾的拟态。
猎豹幼崽主要的捕食者狮 、豹和鬣狗都是靠视觉定位猎物,因此从远距离来看,捕食者很容易把幼年猎豹误认为蜜獾,这很可能会增加这一阶段猎豹幼崽的存活率。
兰德尔发现,当小猎豹超过两个半月大时,它就失去了这种保护色,渐渐转为成年猎豹的外观。对此,兰德尔认为,随着幼年猎豹慢慢长大,它的体型也许不再适合继续模仿蜜獾,有可能被掠食者察觉两者体型的差异,就起不到混淆视听的作用了。兰德尔还指出,当小猎豹超过两个半月大,它已经具备一定的速度逃过掠食者的攻击,其他学者也记录过一些三到六个月大的幼崽成功逃过捕食的例子。
幼年猎豹对蜜獾的拟态
最后总结一下,蜜獾因其厚实坚韧的松散皮肤 、锋利的爪牙 、能分泌臭气的臭腺以及凶猛的作战风格,对大型掠食者来说算是比较棘手的目标了。再加上蜜獾本身个头很小,没有多少肉可言,即便捕食成功也得不到多少益处,即便是它们最主要的捕食者——狮子和豹子也不会视其为常规猎物。
至于其他几种杀掉过蜜獾的动物——胡狼 、野犬 、鳄鱼 、蟒蛇和狒狒,胡狼和野犬只是偶尔捕捉小蜜獾,鳄鱼和蜜獾的遭遇机会很低,蟒蛇和狒狒属于被蜜獾攻击后的反杀。所以蜜獾除了人类之外是没什么严重的敌害的。
两只蜜獾放到大连蛇岛上,两万条毒蛇大约多长时间能吃完?
蜜獾的后天的学习能力很强。
推荐一部讲述蜜獾的纪录片- 留不住的蜜獾。
:
蜜獾以“世界上最无所畏惧的动物”被收录在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中数年之久。分布于非洲 、西亚及南亚。
蜜獾是鼬科蜜獾属下唯一一种动物,雄性平均体长98厘米,雌性平均体长91厘米,雄性肩高39厘米,雌性肩高35厘米,雄性体重9-14千克,雌性体重5-10千克。背部为灰色。它的皮毛松弛而且非常粗糙,体型和獾的体型相当,其寿命可达24岁。
栖息于热带雨林和开阔草原地区,独居或成对生活,多在黄昏和夜间活动,白天在地洞中休息。
杂食性,以小型哺乳动物 、鸟 、爬虫 、蚂蚁 、腐肉 、野果 、浆果 、坚果等为食,可捕食剧毒蛇,尤喜食蜂蜜。与响蜜鴷具有典型互惠行为,常跟随善于发现蜂巢但不能捣毁蜂巢的响蜜鴷,用利爪捣毁蜂巢,分享蜂蜜,而其厚密粗糙的皮毛可以抵御蜂群的攻击。性凶猛,生存力强;具同类相残现象,幼崽存活率仅50%。
参考资料:
蜜獾-百度百科
较真要点:蜜獾能把毒蛇当辣条吃,主要就是因为它们的毒免特性,其次厚厚的皮毛毒蛇咬上去也很难释放蛇毒。
蜜獾就是传说中的平头哥,在非洲大陆上的它们的事迹广为流传,毕竟把“生死看淡不服就干”理念执行的淋漓尽致,即使面对非洲大哥狮子,平头哥也毫不畏惧,不要告诉我对手是谁,只要告诉我时间和地点“干就完了”,这就是动物界的网红平头哥。
都说生物的本质追求是生存和繁衍,那么为何平头哥次次都把自己往绝路上逼?事出有异必有妖,让我们来彻底了解一下平头哥。
蜜獾在生物学分类上是鼬科-蜜獾属下的唯一成员,但是它有12个亚种,主要分布在非洲大陆上,从其名字我们就可以知道,它最爱的美食就是蜂蜜,而不是很多人认为的蛇。在非洲这个动物的天堂,想要吃蜂蜜也并非易事,蜜獾需要面对的是杀人蜂,遇到蜂窝平头哥会直接大摇大摆的前去吃蜂蜜,记住并不是偷,就是明目张胆的前去吃。
当被咬的受不了了,就跑走了,并且嘴里叼着一大块蜂蜜,但是过了不到一个小时,蜜獾还会屁颠颠地跑回来仿佛没事人一样,继续吃它心爱的蜂蜜,全程就体现出两个字“不怂”。没有办法,一身又硬又厚的皮毛,让杀人蜂也无能为力。
虽然爱吃蜂蜜,但蜜獾可是典型的杂食性动物,蜂蜜不是它唯一的食物来源,在非洲大陆上很多小动物都可以成为它的食物,从小昆虫到小兔子以至于毒蛇,它的食谱中小动物可以达到60多种,可谓是变着花样的吃。
最被大家津津乐道的还是它们把蛇当辣条来吃,蜜獾仿佛天生就是捕蛇小能手,面对毒蛇毫无畏惧,毕竟人家天生就就不怕那些东西。
但有的时候大家可能把蜜獾这种动物神了,在面对大型猫科动物狮子豹等甚至是鬣狗胡狼,蜜獾都有被别捕食的纪录,蜜獾虽然不怕死但是它也真的能死,在自然界中也存在很多的天敌,但优势在于这些关敌都不会对蜜獾造成严重伤害。在已经被记载的各种案例中,虽然蜜獾遭受过很多次失败,例如被狮子和豹捕杀,但是整个狩猎过程耗时耗力,真的就是杀鸡用了杀牛的刀,结果比牛还难杀。
在科学家科考调查中曾记录一只豹子花费了50分钟的时间才制服一只成年的蜜獾,而6只狮子围一只蜜獾竟然用掉了15分钟的时间。没有办法,蜜獾实在是太难猎杀。当然这也是有科学原因的,蜜獾拥有一层又厚且松散的皮肤,像毒蛇和蜜蜂等有的时候根本咬不透这层皮,而对于大型猫科动物在这种皮上进行锁喉难度也比较大。
整体局面就是蜜獾比较难杀,很多大型掠食者不太喜欢耗时耗力去得到这块并不是那么好吃的肉,因此常常可以看见蜜獾在那里耍威风。
但是蜜獾天生物理抗性比较高并且毒免,因此说毒蛇才会成为它的辣条。当然有的时候毒性过强也会被毒倒,但是几个小时后蜜獾会安然无恙地重新站起来,继续吃它的辣条。
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,在地球上某些岛屿分布着高密集度的蛇,它们也被称之为蛇岛。在我国也有这样一个岛屿也就是大连蛇岛,在1.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超过2万条的毒蛇,这密度已经非常吓人了。并且蛇的主要类型就是“黑眉蝮蛇”,对于它们的来源科学家也非常感兴趣。
这样一个小小的岛屿在形成之后经历了重大的变化,由于地质变化和辽东半岛分离,岛上的植物稀少草食性动物大量减少,因此食肉动物也迅速减少,最终只有“黑眉蝮蛇”坚持了下来,但是仍然面临着食物紧缺和淡水紧缺的局面。目前淡水资源有人帮着提供,而食物资源只能靠着它们自己去捕食候鸟了。
但食物量仍然非常紧张,大连蛇岛上的黑眉蝮蛇为了应对这种局面,开始进行夏眠,总之没有食物的时候就减少运动量尽量蛰伏一动不动。黑眉蝮蛇的半数致死量(LD50)为0.813,这在毒蛇中并不算是最强,例如我国境内最毒的蛇银环蛇,半数致死量大约是0.108mg/Kg,5-6毫克的毒就能掀翻一个成年人。
而按照黑眉蝮蛇的毒性0.813mg/Kg,而平头哥的平均体重在10公斤左右,正常来讲8毫克左右的黑眉蝮蛇蛇毒就能毒死平头哥,况且黑眉蝮蛇每次的排毒量在30毫克左右。按照正常动物来算,杀死平头哥没有一点问题。
但是问题来了,人家可是大名鼎鼎的平头哥,把毒蛇当辣条吃,主要就是因为它们的毒免特性,其次厚厚的皮毛毒蛇咬上去也很难释放蛇毒。
说在最后
两只蜜獾放在大连蛇岛上虽然可以把毒蛇当辣条吃,但是时间是有限的,因为大量蛇岛上的蛇基数很大,数量时刻可以得到补充,但是两只蜜獾却无法在岛屿上发展繁衍下去,近亲繁殖就是一大障碍。
文/科学黑洞,图片来源网络侵删。
以上就是关于平头哥蜜獾真的是无敌的吗?全部的内容,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,可以关注我们,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!











